IBM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沉浮过程看,其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的今日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今天,我将和大家探讨关于IBM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沉浮过程看,其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感受它带来的高品质生活。
文章目录列表:
IBM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沉浮过程看,其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2.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永不知足,追求“制胜”
虽然戴尔公司已成为成功与奇迹的代名词,但戴尔却仍旧像大学时陷入困境的毛头小伙一样,以一股紧迫感和坚定的决心经营着Dell公司。他说:“我依然认为我们是挑战者,我觉得我们仍在发起进攻。”是的,他的确是这样要求自己,也把这种精神贯彻在Dell公司的每个角落。公司的生产力已接近每位员工创造100万美元营业额的水平。它几乎是惠普公司的两倍,IBM的3倍,但他们仍不知足。
戴尔与罗林斯规划了一个 称得上雄心勃勃的财务目标:公司的经营收入到2006年达到600亿美元。而这个数字是公司2001年营业额的两倍。当然,公司要想努力跟随时代的潮流向前发展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到目前为止,它的学习方法是卓有成效地,戴尔把目标与员工补助及奖金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戴尔运用方法把“所有权”的概念灌输给员工,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才能,使他们发挥全部的潜力。其中方法之一便是不断学习的意愿和能力。戴尔并不是仅仅要求员工去学习,它选了一个很好的立足点,即要他们从提出问题的立足点开始学习。(也许是这种方法实在过于严厉,因此实在是太少的人可以适应这种苛刻的环境。很多来自IBM和INTEL的 高管人员纷纷跳槽)其实公司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直接经营模式”,更重要的是在公司内还有一种与这种模式相匹配的 “制胜”(winning culture)文化。这种文化蕴涵着两大核心,其一,对客户必须具有足够的热忱,其二,对业绩要充满自信。这种文化会使员工产生很大的压力感,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努力向前。
二、务实与速度
戴尔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方式在运行着。戴尔常问:“完成这件事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什么?”如此一来,戴尔拒绝了所有产生官僚体制的可能性,这种做法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戴尔公司规定,销售人员必须装好自己的电脑,这不仅可以让员工们真正感受到没受过电脑教育的顾客在装设系统时会遇到什么问题,销售人员也会对自己所销售产品有更确切的体会。从而可以帮助顾客在获得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决定要购买哪种产品。
同时戴尔公司充分展示了“速度”这一竞争优势,“事无巨细的参与”可能会产生一定的系统冲突,但可以让上层领导在了解状况的情况下,快速的作出决策,整个公司都不允许浪费一点一滴的时间。
三、积极的沟通
戴尔公司以一种斩钉截铁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的错误,坦白承认“我们遇到了问题,必须进行修正”。戴尔公司的口头禅之一是:“不要粉饰太平”。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试图把不好的事情美化”。几乎所有戴尔公司的员工都可以说出公司事业基础的基本概念,这是因为领导层花了时间与他们进行沟通,让他们了解状况,了解正在计划进行的事物,还有每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斑竹公司达到目标。戴尔讲话时从不装腔作势,公司员工也是如此,他们可以对任何问题提出质询,甚至责难自己的老板。在这条原则面前人人平等。曾经戴尔在对自己进行年度总结的时候,员工抱怨他过于冷淡,为此戴尔向他们道歉并承诺以后会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步伐一致,整齐划一,把“小我”融入“大我”
戴尔认为,要建立或维持一个健康的、有竞争力的文化,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目标相同,策略一致与公司员工成为并肩作战的伙伴。他们认为不管公司处在事业周期的哪个阶段,都应该把引进 人才当成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但是等员工真正进入戴尔公司以后,无论是新聘员工或是公司的管理阶层,都必须完全与公司的哲学和目标一致,把团队调整到相同的目标,作到步伐一致,整齐划一。同时戴尔在全公司建立同样的奖励系统,努力推动戴尔公司的发展壮大。
戴尔公司采取的是团队运作的方式,让员工之间相互帮助,暂时先抛弃“小我”,因为只有“大河满”才能换来“小河有水”。戴尔公司发现在团队中会有一些能力较弱的小组成员,虽说有些人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个人利益而去花时间与精力来协助其他没有跟上进度的同事。但这也可以让戴尔公司的管理团队在个人的范畴内共同合作,追求进步。这种团队运作的方式,可以说是凝聚公司员工的另类方法。他不是要求员工避免相互牵制,也不是要员工产生的良性竞争而A减少勾心斗角,重点在于要员工全心关注彼此的成长。
五、节俭
戴尔公司的节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就是从不摆庆功宴。戴尔认为庆功会助长自满的情绪,而这在以全速前进的戴尔公司是绝不允许发生的,因为骄兵必败。有人曾经提议在公司的大厅中陈列公司的 产品,但遭到戴尔的拒绝。他认为这是博物馆的作风,因为只有“博物馆关注的是过去”。当一个团队传来捷报时,他会发大众邮件表示庆贺,给出必要的评述或适当的表扬。戴尔本人的座右铭是“用十亿分之一的时间予以庆贺,随后便开始新的工作。”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戴尔公司对新业务方面。如果戴尔公司认为新开设的合作业务经营业绩不理想,他会迅速终止这一业务,这是戴尔不同于其他竞争对手的地方。SUN电子计算机公司前任总裁爱德华·赞德说:“能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创建公司,并不断推动它发展到如此程度真是不可思议。在某个行业里摸爬滚打15年、20年的人都会变得过于严谨,而他却是个例外。”
但是,他们的节俭却在一定程度上让戴尔公司在创新方面陷入了两难境地,节俭的经营方式使它在产品开发和投资未来技术方面捉襟见肘,尤其是与竞争对手相比更是如此,即便在技术衰退期,IBM公司2002年的研发开支仍高达47.5亿美元,占公司营业额的5.9%,而惠普公司的研发开支也有33亿美元,占营业额的5.8%,而戴尔呢?只有很少的4.5亿美元,占其营业额的1.3%。竞争对手表示,这种经营作风妨碍了戴尔向个人计算机以外领域的扩张,尤其是向数码摄像和数据处理能力应用等极具发展前景的领域扩。
但是不管怎样评价,戴尔又已经踏上了新的旅程,开始追求 的努力。迈克尔·戴尔已经大气另公司进入了打印机、网络设备、手提电脑和技术服务领域,并且凭着掌上数码音乐播放器、网上音乐商店以及纯平电视进军竞争极其残酷的电子消费产品市场。戴尔必将凭借其手重直销与库存两大利器,挟着永不知足的企业文化,重现其在个 脑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杨元庆曾分析海外市场。他说,并购IBM PC业务后,联想在海外企业级市场强,在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市场弱,因此联想目前的海外市场战略将专注中小企业市场和个人消费市场。
然而,尽管联想先后同全美办公用品连锁Office Depot,以及IT零售连锁全球老大BestBuy结盟,力拓美国小企业及个人消费市场,但是,以我个人的观察,这个恰当战略的实施是迟缓的。美国主流零售出口网上和店内均不见联想或IBM的PC,无论是笔记本还是台式机。特别是签约的BestBuy和Office Depot,网上零售没有联想品牌(包括IBM ThinkPad),并且至少我去过的这两家连锁店也没有其产品。
昨天刚读过一篇美国一小有名气的IT专栏作家的文章,大力推荐联想的Lenovo 3000笔记本。想想看,如果市场上连产品的影子都少见到, 的评价莫不等于对牛弹琴?眼下PC市场消费者是主推力,个人增长大于商用增长,笔记本增长大于台式机增长。笔记本与台式机销量比是6:4。错失海外个人市场增长时机,错失海外笔记本市场增长时机,不是好事。无论什么原因,你不能说惠普康柏合并一年半之后,百脑汇或者国美还见不到惠普的新机子。在这个空档期间,其它品牌如索尼在美国个人市场特别是笔记本方面收获斐然。
做海外市场推广,联想的品牌战略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在美国市场,一个客观的事实是Lenovo,或者联想,对众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来说的确是鲜为人知的。你必须照顾这个现状去实施品牌过渡,客户 ,不好一厢情愿。合并交易允许继续5年期限使用IBM品牌,这是一个在海外启动Lenovo品牌非常有价值的引子或跳板,因为IBM的名字家喻户晓。
品牌推广需要时间
这里有两方面问题: ,似乎过早淡化甚至放弃IBM品牌。如果现在上网买IBM ThinkPad笔记本,你几乎搜索不到机子(比如Cnet, Yahoo),找到的也只是过时的产品或者二手货。IBM ThinkPad真的一夜之间消失了吗?没有。不管在合同还是物理意义上IBM ThinkPad仍然健康并活跃于市场,只不过它的名字已经改成Lenovo ThinkPad。如果你搜Lenovo ThinkPad,会得到几十页原原本本与过去没有任何差别的“IBM ThinkPad”最新产品。但是,如果买家不知道呢?商机丢失了。大多数美国人就是不知道。海外市场真的需要时间。
惠普和康柏两个品牌都 。惠普并购康柏,到现在4年多了惠普仍然还有康柏品牌的产品,比如HP Compaq Presario,HP Compaq 7000系列等。如果联想在品牌过渡时期采用类似Lenovo IBM ThinkPad,可能品牌过渡将更为平滑。对海外用户,这样便于他们识别所熟悉和认同的老品牌,同时也引入Lenovo新品牌的联结和推广。
如果现在你介入网上销售和网上市场推广,你一定会感受关键字的魅力。许多公司的销售和推广结果命系关键字,并挖空心思利用关键字,挑选关键字,甚至买关键字。因为关键字对了路,经营操作的效果和结果都源源不绝。Google不正是买关键字发了大财吗?因此,联想的目的肯定不会去推举IBM这个品牌,但IBM这三个关键字还是讨人喜爱的,大有阶段性利用价值。
与惠普并购不同,联想只能使用IBM品牌5年,因此必想后路。这里引出第二方面讨论,Lenovo-IBM品牌过渡需要有明确的过渡时间表。今年二月,联想全球隆重推出Lenovo品牌。尽管外界反映它比预料的提前,但操作本身无可非议。然而,推广Lenovo品牌同过渡利用IBM本身并不矛盾,它是联想可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在于Lenovo同IBM毕竟是两个不同品牌,需要对外明确宣布在未来5年内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过渡时间表,特别还牵涉具体的产品和系列的更名或终止等。你的渠道伙伴需要知道这个时间表,以便进货备货甚至断货。你的企业用户需要知道产品的升级计划,甚至服务和支持的期限。
从目前联想的品牌操作分析,它采取了“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简单一步切换IBM产品品牌。除了用户在产品上还能看到IBM的logo之外,似乎你在联想官方的信息中再看不到IBM的名字,联想不使用Lenovo IBM ThinkPad之类品牌过渡。如果是这样的话,应该在公众范围宣布Lenovo全面取代IBM,原以IBM命名的所有产品,哪些将继续以Lenovo ThinkPad/
ThinkCentre生产出货(Continuance)?哪些将更名或终止(Phase-out)?相信联想在内部和一定场合对品牌过渡一定有所交待,但对海外公众,联想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和澄清,这样有利于海外市场快速转化品牌衔接,让海外用户尽快拥抱Lenovo。
不打无准备之战,联想自有其自己的神机妙算。最近联想一系列全球商务框架和人事新的布局,特别是专业的联想 中心和联想服务,使联想全球拓展机能和资源更加羽翅丰满。阿梅里奥还顺手纠集自己得心应手的旧部,精兵强将,大打出手将为时不远。
惠普并购康柏,两个一般 和相似的公司,磨合4年。联想收购IBM PC,两个优势不同背景迥然的公司,整合刚18个月,而且整合难度要大得多。联想2.0不会一帆风顺,将一路艰辛,但联想成为全球 优胜系统硬件厂家只是时间的问题,Lenovo成为全球PC 品牌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不信,等着瞧。
联想的国际化发展之路
联想从成立至今已跨越两个台阶:20世纪90年代前,联想主要是一家贸易型的企业,生存是主要的目的;之后十多年是第二个台阶,是发展自有品牌的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联想在计算机行业已经稳居亚洲 ,在中国市场称雄,未来的空间是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竞争。
2001年,联想提出了“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企业远景。2002年12月,联想技术创新大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此次大会除却对联想的“技术意义”外,更多应考虑“关联应用技术战略”是一个宏伟的规划,前端、后台、社会信息服务无所不包——如果把规划变为现实,联想必须具备跨国品牌 、市场营销能力超 ,而不能以本土为主要市场区域。2003年4月,联想正式启动新英文标识(由Legend变为Lenovo),继续为国际化做准备。2004年3月26日,联想付出不菲的代价正式跻身于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简称:TOP)——希望利用奥运会的资源来率先实现品牌影响的国际化。尽管参加TOP计划能提升品牌 度,但品牌 度任何时候都不能等同于优异的业绩。联想若希望TOP计划真正有益于其国际化业绩,便必须投入大量资源,用于品牌推广、渠道建设、产品营销以及消费者教育。联想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未来3-5年,销售额中有25%-30%来自海外。试想一下,联想如何才能利用短短四年时间在全球范围内完成这样的“伟业”?所以,以收购降低资源注入、同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这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联想的选择。也就有了这次的联想收购IBM。
联想借力“国际战略联盟”走外向型国际化
联想于2004年年初进行了大的改组。面向大客户开始应用直销的商业模式,而这正是戴尔赖以成名的法宝。联想还放弃了两年前制定的走多种经营之路的战略方针,集中全力发展核心业务——PC业务。联想集团近3年来实施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屡遭挫折,“信息化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虽经多年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2003年在报告弱于预期的业绩后,联想集团宣布重新将重点转回到其核心的电脑业务上。目前,虽然联想已是国内PC的 品牌,但在国际市场上仍缺乏有力影响,迫切需要一个新的突破,以实现其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其实,国际化始终是联想的一个目标,是联想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提出这个目标、2002年的技术创新大会、2003年4月8日联想启用新的名字、2008年联想赞助奥运,成为奥运的赞助商,直至这次联想收购IBM,这些都是为联想国际化开出的战术措施,都成为这个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这次收购是联想和IBM的一次历史性的强有力的战略结合。联想看好的是IBM在国际上的 和 的技术、管理资源。
现代营销告诉我们,企业欲在竞争中确保其生存,并积极地开拓市场,最好的途径乃是寻求某种竞争的新模式,以实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以往所奉行的视竞争者为仇敌、彼此互不相让的竞争原则已成为陈旧的经营观念而逐渐为人们所抛弃。国际战略联盟正是一种兼有竞争与合作功能的新型市场营销组织。
比较此次交易前后联想股权结构图,可以说这次交易是收购,也可以说是并购,甚至可以说是合资,但从联想收购IBM PC部后的规划的“三步走”(即 步,联想将在采购、制造方面进行和IBM的合作;第二阶段,进行市场和销售的整合;到第三阶段,进入到对方都没有的领域里去。)看,联想与IBM的合作更像是国际战略联盟。又称跨国战略联盟或战略经营联盟,即两个或两个以上 中的两个或更多的企业,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起的合作性的利益共同体。
联想借“国际战略联盟”将由内向型国际化转向走外向型国际化之路。
联想打造比较优势进行外向型国际化
实施国际战略联盟,要求企业在同竞争对手的实力比较中,具有 的经营要素上的优势,不管是产品优势、市场优势还是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或服务优势,“联想”只要能运用自身所具有的这些优势来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才能在相互竞争中显示其真实价值,最终达到改变与其他竞争对手的相对实力并取得对竞争者的明确优势。“联想”实施国际战略联盟,本质上与它的长期规划相一致,即服务于企业自身长期战略目标。
IBM是一个技术 的公司。IBM的客户,IBM的合作伙伴,多集中在一些比较高端的客户和产品市场上,跟联想现在比较多的中低端消费者客户非常互补。联想在国内是以渠道见长,即联想在中国市场上拥有客户和完善的市场销售体系,而IBM在国际市场上享有 的PC销售网;联想是全球PC消费的先驱,在销售服务方面有独到的经验,而IBM在商务领域向来享有高品质的服务;联想有强大的台式电脑设计能力,而IBM在电脑笔记本上拥有出色的成绩。联想利用拥有的 PC技术,收购IBM的PC部门有利于联想吸引国际和国内市场的高端企业用户,而这正是联想近年来的主要发展方向。所以联想认为:“收购IBM的PC部门将对于联想的扩张战略产生积极的影响。”
联想重塑PC主业,并加速国际化,收购IBM的PC业务是一条捷径,是迅速进入 顶级PC厂商之列的理想之举。联想有自己非常强的制造能力加上IBM的服务优势,新的联想集团能够一天24小时连轴转的为客户提供服务,就能够缔造更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联想与IBM合作,明确各自比较优势,新联想发挥品牌、规模、效果三个方面的协同效应和长期优势。联想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的时间可分为三大阶段。
阶段:双方的组织架构、职能 ,以及供应链的整合。在这个阶段内,联想希望完成双方业务的共同采购,但市场与销售均都保持各自独立性。这一阶段计划用12到18个月完成。第二阶段:完成 阶段之后,联想集团开始整合旗下两 的产品、销售队伍、渠道,以及研发。这个阶段尽数涵盖了外界及IBM与联想两 合作伙伴关心的问题。第三阶段:拓展。联想集团要开始以新公司的名义推出新产品,拓展新业务。
预计,完全消化IBM全球PC业务要用5年时间完成。与IBM携手攻略 PC市场,这是联想长期以来国际化运筹的必然结果,为联想集团走向 提供一个 机会。
联想外向型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新联想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化的磨合。作为一家拥有本土化优势的联想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熟门熟路,但兼并了IBM这样一个规则和文化理念完全不同的部门,能否迅速融合成为新公司运行状况是否良好的关键。但我们相信对于企业本身的文化,从求实进取,诚信创新,实际是差不多的。
联想缺乏国际经验,在 PC市场的 度还有所欠缺。
如何维持同IBM客户的良好关系将成为联想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IBM的客户,IBM的合作伙伴,其实对于新联想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联想直接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IBM原有的客户——IBM品牌还在,但是背后运作的是联想,IBM欧美市场上原有的客户能否信任这样 度不高的公司呢?
海外市场渠道问题。IBM是一个技术 的公司。联想在国内一般是以渠道见长,那么,联想如何在海外构建自己的渠道和供应链?联想收购IBM PC部后,IBM的竞争对手却在觊觎IBM的市场份额,那么联想和IBM如何应对?联想如何兼容IBM原有的渠道?
联想的技术形象问题。相信对客户来说,他们更为看重产品的质量控制、特点和功能,因此如果未来的IBM品牌产品和以前一样,消费者仍然会选择它。但联想在国内以产品应用层面的创新见长,在应用层面的创新并不是本质上的技术创新,无法从根本上塑造联想的技术形象。IBM的技术 形象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
业务的整合及如何提高利润增长率问题。联想尽管目前以27%的市场份额垄断着中国的PC市场,但是公司进军服务器和服务领域的愿望始终未能如愿以偿。而且,由于戴尔等国际品牌的冲击,联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有所下滑。从全球市场看,根据Gartner公布的最新数据,联想在全球PC市场只占2%的份额,排在第九位。联想即使收购了IBM的PC业务,与前两名(戴尔、惠普)也还有很大差距,目前联想只有3%的营收来自于中国以外的地区,其中主要是东南亚地区。联想何谈“完全控制亚太甚至全球大半PC市场”?
成本问题。无论是全球PC市场,还是国内PC市场,利润率都在不断萎缩。2006年全球PC用户升级换代的周期将会结束,届时PC厂商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努力优化供应链效率,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产品价格。联想与IBM合作之初,双方的运营效率仍无法与竞争对手戴尔的直销模式相提并论。在成本结构方面,联想距离戴尔等国际巨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联想最新一个季度的库存周期为22.7天,而戴尔中国部门的库存周期仅为4天。由于PC组件的价格下调速度很快,因此对于PC厂商而言缩短库存周期至关重要。
面对全球PC产业即将到来的低迷时期,IBM和惠普都要退出PC市场,联想在这个时候向国际市场扩张,一不小心,就很可能陷于进退维谷的两难困境:国际市场受阻,国内市场失守。降低成本是当前PC生存最重要的,大的跨国公司为降低成本,往往是收购发展中 的公司。而联想反其道而行之,增加成本是必然的。
联想的未来发展
在国外市场进展缓慢,而在国内市场又面临激烈竞争,联想应逐步落实三个方面的变革:其一,专注于核心业务和重点发展业务,保证资源投入与业务重点相匹配;其二,针对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建立更具客户导向的业务模式;其三,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效率。
竞争与合作是一种新的辩证关系,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从某种程度上讲,合作有益于充分实现竞争效率,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社会资源。与竞争对手携手建立战略联盟,协力加速扩大市场容量,使竞争以新的形式,在新的层次上出现,向塑造比较优势竞争转变。到今天整合IBM公司全球电脑业务,联想的国际化战略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IBM将与新的联想公司共享品牌、研发、销售体系,强大的品牌以及面向企业客户的全球销售、服务和客户融资能力帮助全新的联想展翅腾飞国际市场。
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1-7月累计销量 343.4万辆,同比下降25%,市场份额下滑至36%。与此同时,过去“野蛮生长”的众泰、力帆、海马、华泰、猎豹,还有一堆造车新势力诸如博郡、赛麟、拜腾在喧嚣过后留下一地鸡毛,任由风吹雨打去。
从表面上来看,自主品牌似乎已经到了至暗时刻,与 时的45%市场份额相比,下滑高达10%以上。
但实际上,自主品牌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
一个必须承认的事实是,过去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屡创新高,依靠的是山寨、低价、低质,品牌形象很差,但今天的自主品牌正在朝着品牌向上、品质向上的路上稳健前行:以吉利、长安、长城为代表,单一品牌市占率不断突破,其中吉利从2019年1-7月6.1%提升至今年的6.6%;长安更是大跨越,由3.6%一举向上至4.9%,长城则在一片跌幅中稳住了3.6%的大盘,仅这三家头部车企就占据了整个国产车40%以上的销量。难能可贵的是它们主力车型终端成交均价都已突破11万大关,向着合资品牌垄断的15-20万消费市场迈进。那些倒下的则是给自主品牌蒙羞的,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如众泰、力帆们。
弱者退、强者进,强者愈强,这正是中国品牌们最想看到的局面,长安、吉利、长城们销量飙升的背后,其实是自主品牌整体实力的全面提升。
造型设计媲美甚至超越合资品牌
拉开国产汽车造型设计的时间轴,你可以发现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山寨模范,整合自创和引领未来。
个阶段是绝大多数从零开始车企的无奈,没有 的设计师,没有市场基础对未来造型缺乏判断力,也没有生产制造工艺去支撑设计的落地,于是乎从红旗到东风、长安,再到吉利、奇瑞无一例外的走上了这条道路,也诞生了诸如红旗名仕、奇瑞QQ、比亚迪F3等时代的产物。
但在这条路上,有些车企是在模仿中进步,从学习中汲取灵感再创造,可有些车企沉迷于山寨的红利难以自拔,一条路走到黑。2016年陆风X7、众泰SR9先后上市,它们的到来一度被视为自主品牌山寨的 之作,厂商甚至于贴心的“买车送标”,以求以假乱真。
也是在同一时期,以吉利、长安为代表开启了第二段征程。2015年,“大美中国车”——博瑞上市,它的到来不仅象征着中国品牌在B级车市场向合资发起全面挑战,更重要的是它在设计上的前瞻性,水滴涟漪式的回纹标志开启了一股中国风的设计浪潮;2016年,博越紧随其后,源自“西湖断桥”设计灵感的中控台造型再度让人眼前一亮。
再往后是领克,分体式大灯,北极之光LED日行灯、一体式格栅,这些极具辨识度的设计元素集合在领克02、03、05身上,个性、新潮而又时尚,当日产西玛、蓝鸟等合资品牌都在个性化之路上败北的时候,唯有领克的新潮、小 入人心。以此为分割点,也就有了众泰退,吉利进的结局。
第三阶段开始于两台车,吉利ICON和长安UNI-T。
吉利率先发力,去年底ICON一经发布,“时间符号”、“圆角矩形”、“星群图谱”,这些从未见过的科幻、未来设计元素惊艳了所有消费者,它不仅是 原创,更是吉利对未来汽车造型的畅想;5月UNI-T紧随其后,“无边界”前脸、隐藏式大灯、光影型面,长安再度以颠覆者的姿态刷新了自主品牌在设计领域的新高度,也是合资品牌在20万以内量产车型上都没实现的新高度。
过去造型设计一直被吐槽的比亚迪则实现了华丽转身,其Dragon?Face家族语言, 地在唐、汉系列上展现了 车型应有的质感和美感;红旗H9以国际化整合民族化设计,成为名符其实的网红……主流自主品牌在造型设计领域集体进阶,毫不夸张地说,已经超过了同时期合资品牌的水准。
三大件上的突破
李书福曾有一句耐人寻味的名言:“力量在风中回荡”。如果说 上的技术资源是“风”,那么吉利就最能乘“风”而上,聚其为我所用。
标志 件自然吉利是对沃尔沃的收购,核心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
2018年,吉利 搭载沃尔沃Drive-E系列发动机的新车——星越上市,加上爱信8AT变速箱,强大的三大件实力让星越在6.8秒内完成零百加速。这是什么概念?同价位日系CR-V、奇骏、RAV4要10秒左右,哪怕是DSG+TSI黄金动力组合下的途岳也要9秒,星越的成绩完全可跨级对标宝马X4和奔驰GLC?COUPE,达到50万级一线豪车的加速性能。
2019年,在吉利和沃尔沃共同打造下,拥有核心技术和CMA超级母体的赋能,领克车队拿下WTCR总 ,这是自主品牌 次在国际赛事中取得历史性的胜利;就在不久前领克03Cyan概念车以7分20秒143的成绩,刷新了纽伯格林北环两项 纪录,和大名鼎鼎的思域Type-R、高尔夫GTI站在同一水平线。
在过去自主品牌大多只能通过尺寸越级、配置提升,以田忌赛马B级车对A级车的形式和合资品牌站在同一起跑线,但是星越却以相近乃至更小的车身与同价位日系三强相抗衡,领克03+甚至于以更高的价位开始打压高尔夫、福克斯、思域等性能小钢炮,这一切都是吉利在核心三大件上的飞跃。
同样的还有长安,和吉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同,长安是一朝一夕、一步一个脚印的积淀。
1988年,当一汽、二汽等自主品牌仍依靠进口发动机生产国产车型的时候,长安已经靠自研实现了自给自足;2006年,长安又率先研发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JL474Q2?1.3升发动机,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丝毫不逊色于同级合资;2017年之后,长安蓝鲸2.0T、1.5T和1.4T发动机又连续三年赢得“中国心”十佳发动机荣誉。
真正让长安发动机走向全球,在动力总成领域对标国际一线品牌的 锏是国内首个OEM动力模块化 ——蓝鲸NE动力 。
就拿 量产1.4T发动机举例来说,它搭载在逸动PLUS身上,零百加速9.2秒,难得的是百公里综合油耗只有5.9L,燃油经济性完全不输轩逸、卡罗拉。加上长安一直擅长的底盘调校,逸动PLUS的火爆让逸动系列在7月销量一举突破至1.87万辆,时隔三年再一次屹于自主品牌轿车之巅,和帝豪一起向合资轿车发起猛烈冲击。
再有UNI-T搭载的NE?1.5T发动机,一组数据就足以让你知道它的强悍:最大功率132kw(180Ps),1250rpm即可输出高达300N·m?(1250-3500rpm)的峰值扭矩,发动机热效率最高达40%,单从数据上看就已经超越了本田地球梦1.5T,甚至于直接向宝马325Li的2.0T发动机参数看齐。
还有中国的本田——奇瑞,当同时代车企还停留在敲敲打打组装汽车的初级阶段,奇瑞成立的 件事就是,斥资2980万美元从英国威尔士引进了一条福特的二手发动机生产线:自己造发动机。
1999年,奇瑞 台发动机CAC480(1.6L)点火成功,它不仅预示着彼时终于有一家自主品牌彻底摆脱进口发动机的命运,也奠定了奇瑞“技术男”的身份。
时间来到2017年,奇瑞第三代ACTECO?1.6TGDI缸内直喷发动机问世,热效率高达37.1%,最大功率为197Ps,最大扭矩290N·m,性能一举比肩大众EA8882.0T低功率发动机,甫一问世便被冠以“地表最强1.6T”称号。即便是搭载在瑞虎8这样的中型SUV身上,加速也轻松跑进“9秒俱乐部”。
条条大路通罗马,吉利、长安、奇瑞技术发展路径不同,但殊途同归,它们都在设计之外,建立了一个强大、硬核的核心三大件技术帝国,这是自主品牌对抗合资乃至豪华品牌的有力保障。
先来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浩浩荡荡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美企业已经把头三次革命的先行者欧洲甩在身后,特别是自动驾驶和智能化技术。
2009年,在技术狂人拉里·佩奇的支持下谷歌率先启动了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工作,如今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Waymo无人车已经遍布硅谷的每一个角度,渗透到加州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而Waymo的估值也达到1750亿美元,比同时期诞生的出行三巨头Uber、Airbnb、WeWork加起来都多,这一切都得益于自动驾驶技术的功劳。
特斯拉紧随其后,但其更伟大的地方在于 投入到量产车领域,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无人驾驶技术带来的便利和科技。
中国也不甘示弱,2015年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先驱——百度便大规模投入研发;第二年获得美国加州自动驾驶路测牌照;2017年,百度正式发布「Apollo」计划,开始为整车厂提供一套完整的自动驾驶软硬件和服务解决方案。以此为起点,滴滴、腾讯、阿里、华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技巨头开始投入无人驾驶领域,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
而反观在传统技术领域一向强势的欧洲和日本企业,在该领域起步晚,积淀少,应用成本也高。为何?
在天涯君看来,一个重要因素是欧洲和日本普遍缺乏真正成功的互联网科技公司,他们对自动化、智能化的理解、环境和氛围先天不足,这就好比清王朝躺在农业大国的功劳簿上错失了 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一样。
这种战略机遇的缺失最直观的反馈到产品层面:自主品牌在智能化、自动化上 了大众、丰田、本田几乎一个时代。
以L2级自动驾驶技术为例,在B级车乃至更低的A级车市场,国产品牌早在2018前后就开始率先搭载全速自适应巡航、AEB主动刹车、自动泊车、人脸识别等高尖端智能化配置给了消费者更科技、安全的驾乘体验;而时至今天,欧洲和日本车企才亦步亦趋慢慢普及自动驾驶,但也 于顶配车型,距离普罗大众还是太过遥远。
最关键是面对未来的汽车消费市场,自主品牌已经找到了清晰有效的迭代路径:FOTA升级,目前包括蔚来、小鹏,乃至长城柠檬 旗下产品都可实现从人机交互、发动机控制单元、自动驾驶等全面的技术升级;5G技术支撑和车规级芯片提供更快速、 、安全的软件应用,吉利、长安、蔚来也都远远将合资品牌甩在身后。
而以大众为代表的传统车企还深陷如何平衡硬、软件工程师合作的泥沼之中,很多产品的软件部分Bug越测越多,直接导致新车推出速度严重滞后,大众ID.家族就是最直接的例子。
新能源的突破
虽然在新能源上弯道超车已经被证明为笑话,但不容否认的是,在新能源技术上,中国品牌确实拥有先发优势:
首先,我们拥有 的新能源车企。
比如传统车企比亚迪,一方面是销量,比亚迪曾连续多年蝉联全球销量 ;另一面是产品力,以唐EV、汉EV为代表的新能源车型,即便是面对特斯拉,在三电技术和动力性能方面也丝毫不显逊色。
还有造车新势力的三驾马车:蔚来、理想和小鹏,蔚来的换电模式、理想的增程式动力、小鹏的自动驾驶技术在新能源市场都是独树一帜的,加上向特斯拉看齐的科幻设计,各有一批拥趸。
鸟无头不飞,他们的阶段性成功,对于各大车企来说既是一种示范也是一种榜样,同时作为产业下游,它们的进步对于新能源中游供应链和上游原材料也是一种正向激励。
其次,是 新能源零部件公司。
中国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的落后,除了核心技术之外,也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根之悲歌”,博世、电装、大陆、德尔福等 零部件巨头控制着关键零部件的 供给,基础受制于人,自然难言超越。
令人欣喜的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技术壁垒尚未形成,这就为中国品牌留下了机遇。
动力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2013年,宁德时代成为国内客车 宇通的电池供应商,并凭借补贴时代所获取的利润,拼命投研发,最后逐步打入到宝马、大众、奔驰、特斯拉等全球汽车巨头的供应链体系。依托产业保护和国产电池的定向补助,宁德时代在三星、LG、松下等强敌环伺下高速发展,甚至于形成了一对三,PK 梯队的局面。
目前,在新能源汽车核心的三电领域,电池、电机中国新能源汽车基本实现了国产替代,电控核心零部件——IG ,比亚迪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很明显,新能源产业链的强大是中国在汽车产业反超合资的关键。
领克、WEY们的突破
2016年,领克和WEY先后发布,三年半后,尽管两个品牌发展不尽相同,销量也没有达到飙升的状态。但是值得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正在成为这两个品牌的忠实粉丝,尤其是领克。
对于中国品牌来说,这更是一个值得欣喜的成绩,领克们突破了自主品牌向上的天花板,也占领了更加挑剔的年轻消费者的心智。不仅仅是领克和WEY,比亚迪的王朝系列、红旗H9都是如此。他们正在慢慢改变年轻人对中国品牌的固有印象。
而这,无疑是中国品牌未来更大的突破的必经路径。
国货的集体觉醒
更令人雀跃的是,华为、大疆、红旗等一系列国货的强势表现,激发了自主品牌的集体觉醒,横亘在中国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品牌力差距被慢慢打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特别是逐步成为消费主力的90后、00后开始接受、购买国货,这就为自主品牌汽车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三十多万的红旗H9、蔚来ES8、比亚迪汉EV仍然有大批消费者买单的关键原因所在。
尽管与合资品牌相比还有差距,但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品牌正在全面缩小差距,随着越来越多玩资本的造车企业出局,那些认真造车、有匠心精神的中国品牌车企终将有一天会赶上甚至超越合资品牌,成为真正的全球品牌。
毫无疑问,中国品牌汽车正迎来最好的时代。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为美国是 经济的核心,所以美国衰了,也影响中国的经济。中国的工业不太发达,影响比较小,所以说是挑战。因为中国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种种机遇,所以说是机遇。 金融危机下,美元正在贬值,我们 出口到美国的商品的成本提高了,所以我们的价钱要高于他本国或别的 的商品,价格竞争相对失去优势,出口会下降。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提高我们的产品的质量和品质的情况下才能有竞争力。所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这只是出口方面的,还有别的东西也一样。
金融危机除了影响我们的工业生产。还影响我们的金融业。因为我们 的银行和美国 的银行合作,加上一些贸易货币兑换,购买了美国国债或债卷或金融产品等。美国贬值的情况下,我们持有的美元和来自的美国债卷或基金等金融产品价值都下降,美国大量印钱应该相应地给持人美元的人相对比例的美元才合理。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手中的美元相对不值原来钱了。
搜狐财经12月13日讯 “2008中国银行家论坛”于2008年12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办。搜狐财经作为网络战略合作伙伴为您现场 ,以下是文字报道: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嘉宾,各位银行家,大家早上好。
很高兴出席《银行家》杂志社2008年论坛,可谓高朋满座。这个杂志已经创办七年了,我有幸成为它的忠实读者,也是作者,只是写得太少了。在今天这样一个背景下,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闭幕,在国际金融危机正在日益演变成国际经济危机、实体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的严峻形势下,《银行家》杂志社积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讲,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所以,我想《银行家》杂志社办的这个论坛,正是这样一种集思广益,大家献计献策。让我们来共同战胜这场金融危机,共同捕捉和把握机遇,赢得我们更大的发展。我认为杂志社做了一件很好的利国利民的事。我也预祝本届论坛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刚才听了兆星同志的演讲,我也很受启发。他从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政府调控与市场经济这样几个方面阐述了他的一些看法和认识。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和研究的内容,包括如何发挥“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这样一些关系。我建议各位有时间的话,认真地阅读《人民日报》12月11日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的通稿,通稿比12月10日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播的口播稿的内容多的多。口播稿大概只有两三千字,而《人民日报》的新华社通稿恐怕有六千字,希望各位认真研读。我看到国际媒体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仅仅是公布出来的六千字的内容,也认为是比 许多 目前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案都要完整、准确、切合国情,他们认为是一部经典的经济学教科书。我希望各位有时间一定找来看一看。那里面就是中央最新的精神,是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国际金融危机和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基本的判断、最完整的判断,也是指导我们明年工作的一个总的部署。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机遇与挑战”。如果各位仔细一点的话,能发现我的一个措词,我把机遇摆在挑战前面了。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可能在给我的时间里,很难充分地阐述。我只能择其要点,拣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谈一谈我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国际经济的发展演变和趋势,结合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着重从机遇与挑战,来阐发我的一些看法。
当前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或者说 经济面临急剧下滑的风险,或者说实体经济已经或者将面临更严重的冲击,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如此之严重?为什么说它是百年不遇,确切地说是1929年至1933年大萧条以来 范围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它是有深刻背景的。刚才松奇同志在开幕式的简短致辞里,已经把国际经济目前的状况扼要地做了勾画。今年 经济由于还有像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的作用, 经济还不至于跌得更大,它还有百分之三点几的增长。按照IMF11月6日的预计是增长3.7%,尽管一年来它是不断下调,可能现在3.7%也保不住了。为什么?因为它在判断增长3.7%的时候,还估计了美国有1.4%的增长,估计日本有0.5%的增长,估计欧元区的增长是1.2%。而现在比11月6号的情况更加严重,美国已经宣布从去年12月起陷入衰退,日本估计它只能增长0.1%,欧洲那些 也只能增长百分之零点几,包括德国增长0.3%-0.4%,美国今年的增长恐怕到不了1.4%,可能在1%以下。因此,今年 经济的增长率,IMF的预计可能是高估了。而中国的增长一定在9%以上,中国今年对 GDP的贡献率恐怕要达到45%,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去年,我们对 经济的贡献率,对2007年新增的GDP那一部分,我们达到了25%,今年将达45%,明年恐怕要占到近70%。因为发达 明年要全部进入衰退,都是负增长。负增长对 经济GDP没有正的贡献,就全靠这些新兴经济 ,而中国明年仍然会保持一个比较稳定、健康、快速的发展。不管现在有一些国外对中国过于悲观的经济学家他怎么预测,我们有这样的信心。明年,全部发达 进入负增长,IMF对明年 GDP的增长率恐怕也是高估的,说它有2.2%,也是11月6号说的。 银行说只能增长1%,联合国也说只能增长1%。在这1%里面中国的贡献率恐怕就是接近70%。我们今年的GDP将会大幅度的增长。去年中国在 各国GDP总额的排序,和德国差不多,排在 的第四位,它是3.29万亿美元,中国是3.28万亿美元,差一点。美国 ,13.81万亿美元,日本是4.38万亿美元。德国3.29万亿美元,中国是3.28万亿美元。而2008年,中国的GDP要超过4万亿美元。在这里有两个因素,因为发达 的增长率急剧下滑,它们只有零点几的增长,不到1%,中国有9%以上的增长,这是可以预期的。我们1—3季度增长了9.9%,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年继续保持升值态势,今年只剩下17-18天了,人民币汇率到昨天收市的时候是6.845元人民币:1美元,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升值了13%,这样一个变化使得中国的GDP按美元折算大幅度提高,超过4万亿美元。可以测算,今年中国的人均GDP可能达到3000美元了,去年是将近25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我们曾经在新世纪初规划,到2020年的增长目标是4万亿美元、人均3000美元,我们今年(2008年)实现了。明年(2009年)我们的发展步伐仍然是稳健的。所以,我想给各位通报的一点信息是什么呢?在这一轮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的机遇大于挑战。
79年前发生的那一场经济大萧条给世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那个大萧条的前期,也就是在一次大战之后曾经有过一次短暂的衰退,然后从1921年以后, 经济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增长,到1929年10月24日爆发危机,美国华尔街股市大崩盘。1922年到1929年,美国的股市也像前两年美国的股市一样,这次道指涨到一万四千点,现在跌到八千多点。那时候,经济规模小得多了,股指从60-70点涨到360-370点,不到 的时间,每年平均增长18%以上,股市泡沫,整个社会弥漫着享乐。当然那十年里,经济也是增长的,在那段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美国也有一些技术创新。但是财富大量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5%的人占据了社会财富的30%,存在着大量的工人失业。在那个20年代,美国的经济、 的经济,包括当时苏联的经济,都有相当大的发展,人们的脑子比较热。192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一个迷信自由市场经济的总统,在29年爆发大危机之后,他采取积极不干预的政策,任凭市场自身的调节,他认为这些市场缺陷用不着政府这个看得见的手加以调节,甚至他的一些调节措施还是反向的。29年到33年,大危机愈演愈烈,到1932年的下半年,美国的股指、道·琼斯指数,从最高峰的时候下跌了89%,平均跌了85%,它的失业率达到了25%,四分之一。熟悉经济学的同志可能都知道,失业率,按照西方教科书经典的说法,12%是极限,通常他们希望在6%以下,最好是在4%以下,那时候居然它达到了25%。成千上万的人失业,几千万人失业。GDP下降了25%,GNP下降了30%,国际贸易萎缩了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萎缩了65%。几千万人失业,几千家银行倒闭,几十万家企业破产,这就是让人们一提起来,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萧条。
大萧条之后,经济危机必然产生政治危机。胡佛还想竞选连任,怎么可能呢?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了,他是民主党人,胡佛是共和党人。应该说,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罗斯福和一位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把大萧条作为实践凯恩斯主义的一个很好的实验场。1933年3月,罗斯福上台,他搞了两个“百日新政”,两个100天。今天没有时间讲了,我简单地说一下。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了,这是一部很有名的经济学教科书,也就是由大萧条引发的,它里面很多的措施、主张都被战后许多 的政府不断地实践、运用,也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也就是把经济周期的波动如何加以“熨平”的那些政策。实际上治理大箫条没有那么容易,直到1941年。经济危机带来的政治危机甚至还可以说到英国首相的换人、德国希特勒的上台等等。通常认为的大萧条,或者指29年-33年最严重的那个期间,真正所谓治愈要到1941年,美国的道指恢复到大萧条之前的水平,是在1954年。
所谓大萧条之后,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一个叫布雷顿森林的地方,开了一个会,当时有44个 政府的代表参加,共同研究战后 经济的发展趋向。会议的结果,产生了三大 经济组织,就是今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银行(当时叫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以及 贸易组织(当时叫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这前两家,是管金融的,后一家是管国际贸易的。从此,确定了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的基本游戏规则。当时实行的是,美元和黄金挂钩,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处理“大萧条”及至战后到70年代前期,美国的宏观经济管理几十年里采用了凯恩斯主义,政府的财政政策和干预经济的能力较强,美国爬上了 经济的霸主地位。战后至50年代,美国GDP几乎占 的一半,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保持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但是,这个汇率体系到了60年代后期的时候,美国就感到受不了了,到1970年、71年的时候,因为它没有那么多黄金来兑现。而且随着它打了几场战争,美国的国际收支赤字、财政赤字急剧增加,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到了70年代初,整个 黄金储备只有110-120亿美元,无法承受其他 的汇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终于在1971年8月黄金储备只剩102亿美元的时候,宣布废除美元兑黄金的义务,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这个体系一解体,也就意味着美国可以不受制约地发行美元货币了。原来美国发行货币要受“35美元=1盎司黄金”的制约,那意味着没有黄金就发行不了货币。没有这个约束,美元成了可以自由印制的钞票了。美国利用钞票发行权,不断滥发货币,导致美元不断贬值。所以美元的泛滥从那时候就开始了。1985年到2000年,美国的实体经济只增长了50%,而它的货币发行增长了三倍,也就是说比实体经济多了六倍。
战后的美国,1948年还有一本 的著作,萨缪尔逊的《经济学》诞生了。萨缪尔逊的《经济学》被称之为后凯恩斯主义,应该说是凯恩斯的忠实继承者,同时也发展了凯恩斯主义。战后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 干预经济的理论一直统治着西方,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主流理论,或者叫占上风。但是这个经济理论,刚才王兆星同志也涉及了,到了70年代中后期的时候,它就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挑战。在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 经济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随着政府监管的削弱、创新能力的增强,监管和创新的关系一定是这样的,监管多了,创新可能就少了;监管弱了,经济的活跃程度就增加了、创新可能也增加了。
在70年代中后期之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逐步地走到前台,货币主义的经济理论,包括一位很 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这样一些理论逐渐成为主导美国经济的理论。包括到危机爆发前的格林斯潘,他就是一个坚定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维护者、捍卫者,强调政府或者监管部门不要过多地干预经济本身、监管金融自身的运作。所以,如果说要找源头的话,刚才兆星同志发言的时候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没处理好,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一点不错,它不是全部原因,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找原因的话,我认为 位的原因,是理论上先出了问题,理论上走得过于偏了。从后凯恩斯主义转变到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占了上风以后,社会所崇尚、所遵循的,包括政府所遵循的,都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大家都知道,格林斯潘从1987年8月做美联储主席,历经四任美国总统,换成伯南克(研究大萧条的 ,他有一本 的专著《大萧条》)的时候,已是2006年初。在格林斯潘任内的18年半时间里,他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所以应当讲,今年9月15日之后,金融危机进入第二波,美国的一些报纸、杂志、评论家开始攻击,或者说把格林斯潘从天上摔到地下,那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当然,把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他一个人身上也是不公平的,他要承担他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这18年半,与他的货币政策、与他的监管当然是有关联的。
第二个原因,美国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脱节。大家都知道,美国人从来是超前消费、借钱消费、过度消费,它到目前为止所谓国民储蓄率是负的,小布什上台的时候还有8%。它没有钱的时候就到 各国去借,这种生产和消费方式、储蓄和消费完全背离,这是造成它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都知道 ,80年代在美国, 消费是非常严格管制的,我们中国留学生那时候刚刚迈出国门,到西方、到美国去留学,想申请一个 是难上加难。你们是发展中 ,又是社会主义 ,普遍认为你们学生比较贫困,担心你们有没有偿还能力,有没有这种信用。四五年书读下来,一个 办不下来,这从侧面反映金融监管还是比较强的。到了90年代初,在美国的中国学生再去办 的时候,不是说办不下来,一张 至少办一两年。90年代初我在香港工作,我办一张 ,那时候我是公务员,我在那儿工作,也得要花两个月,那是要审查你的信用。到了新世纪2000年、2001年以后,在美国办 就没有那么麻烦了,中国学生一住进学校,马上大小银行的业务员、推销者都跑到你的宿舍,主动地上门服务。去了以后,不到一个礼拜给你办成了,鼓励你消费。到了危机爆发前的06年、07年,07年2月份金融危机已经露出马脚了,07年7、8月份掀起了 波,在危机爆发之前,在美国的一些大城市、大机场,中国的旅行团一下飞机,这些银行的业务员、推销者们就围上去了,为我们的旅行团办 。旅行团呆一二十天,回国了,你对他的信用就调查了、就了解了吗?如此之泛滥。所以美国的 危机,我不希望它爆发,但是否能避免?这里,是为了说明它的过度消费,我举了一个例子而已。当然,我们中国的 在这些年也有比较大的发展,最近我们也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我相信银行界的朋友们比我了解得更清楚。
第三个原因,恐怕就是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问题了。兆星同志说了不少,我就不细说了。那些次贷,被那些所谓的信用评级机构给它评级,那些信用评级机构,是让你花了钱才给评级的,你要评多少他就可能给你评多少级,3A级,最高级。我看这些信用评级机构是为虎作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今年5月26日表示,已开始调查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要求它们提供评级方法,解释结构金融产品评级纠错的方法和程序,及其采取的纠错措施。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监管当局把他们找去。现在是“救火”,还顾不上惩治这些机构里的违法违规者。该怎么处罚是后话。包括那些投行、基金公司,现在五大投行要么破产倒闭,要么被政府接管,要么改换门脸,过去都是“驰骋”华尔街的。华尔街就500米长,几十万人在那儿折腾。所以,我讲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产品搞过度了、过头了,里面掺着一些金融高管的私利。没有个人捞取的好处,他会去吹那样大的泡沫?成千上万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金融衍生产品,一层套一层,各种各样的包装,然后让那些不知情的各国投资者去买。所谓次贷,是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抵押,也不要什么首付,甚至就一个电话,都不用签合同,你就买到房子了,你自己住,还可以再倒卖,买房子一旦还不了贷款,泡沫势必就要破裂。这些人甚至还有一套理论,叫民主资本主义,包括一些政府的高官也在鼓吹“居者有其屋”。没有购买能力的人买了房子,最后偿还不了贷款,难道这些金融家、银行家心里没有数?格林斯潘在美国国会10月23日的听证会上,有限度地承认自己有一些缺失,他说他相信那些银行家们有自律的意识。在座的各位银行家,如果监管当局监管不到位的时候,要有自律意识啊。他还说危机的发生证明他某些经济观念有误,这一点让他“震惊”。他坦言对危机未来有这样大的程度缺乏估计等等,我觉得这未免有点浮皮潦草了。美国的金融监管当局监管不力是事实。全 金融衍生产品的总值是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是550万亿美元,美国就上百万亿美元,美国GDP才13.81万亿美元,相比一下是什么概念?
第四个原因,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脱节。虚拟经济那么大的规模,美国的实体经济部门只占GDP的18%,这些年一直是在萎缩的。汽车三大巨头出问题,到现在也谈不下来救治方案。昨天140亿美元的救助方案,又被参议院给否决了,布什政府还在想其他的办法来救助,所以美国股市昨天略微收了一点红盘,增长了百分之零点几。前天美国股市大跌。应当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不能过度膨胀,泡沫不能吹得过大。当然我们和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我们是虚拟经济或者说金融创新、金融改革才刚刚起步。我们是一个金融发展不足的问题,我们不是过度的问题,我们是应当如何在健全金融管理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培养金融人才的同时,大力发展金融事业。就是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们所讲的业务拓展与风险控制是重点。我们的证券,包括债券,我们各大商业银行的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的发展,我们很多的金融业务,都还没有充分展开。所以,我们的金融,在某种程度上还不能完全反映实体经济的需要,所以我们要吸取它的经验教训,处理好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加强金融创新、发展金融事业,这是毫无疑义的。金融危机动摇不了我们的信念,改革开放仍然是我们战胜金融危机的巨大动力。我们和美国的国情、和它的发展阶段是完全不同的,不要因噎废食,简单加以类比。
第五个原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旧的国际金融秩序在里面起了作用,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旧的国际金融秩序是从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产生的。美元现在在全球的外汇储备里面仍然占64%,虽然这些年在下降。随着欧元1999年的问世,它的增长幅度很快,现在欧元已经占到26.5%。欧元占比上升,从过去的只占17%、18%,上升的幅度很快;日元占比下降,日元只占4%到5%;英镑占4%左右。所以美元占64%,仍然很高。怎么才能保持 经济、金融的稳定?恐怕在国际金融组织里面,应当更多的增加一些发展中 说话的地方、说话的份量,增加表达意志、发挥作用的程度。改革旧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框架、运行模式,这已经提到议事日程。20国11月15日在华盛顿的峰会,这些问题已经多多少少地被列入了。欧盟是积极的,美国是不积极的。今天我也没有时间仔细地讲这个了。
应当讲,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的信心源于哪儿呢?为什么我演讲的标题要说“机遇与挑战”呢?实际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处理得好,一定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也有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什么这样讲?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再过几天12月18日中央要召开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隆重大会,这30年,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是从中走过来的。我们现在有30年改革开放奠定的强大物质基础,还有着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刚才我说了我们的GDP增速,我们在这30年里有几个非常值得骄傲的数字。我们有连续超过两位数增长的两个五年,这是 上 的。曾经在六七十年代,有过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这样一些地方,有一次连续五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我们是两次,1992年到1996年,2003年到2007年,连续五年超过两位数的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到去年是29年,年平均增长9.82%,今年是30年。达到30年高增长的,过去 上只有一个 ——韩国。我想,中国在未来仍会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是会有希望超过它的。韩国30年、日本只有20年持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而我们29年平均年增长9.82%的又是最高的,它们是百分之八点几,接近9%。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同志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人,敏锐地抓住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及时结束文革 ,拨乱反正,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 同志,高瞻远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及时打开了国门,改革开放,进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正是在这个时候,从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90年代,一直延续到今天的第三轮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兴起。由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 ,经济创新活力增强,到80年代中后期IT技术的突破、国际互联网90年代中期以后的广泛应用,再加上90年代 上搞市场经济的 增多,所以推动了第三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这里,我简单地讲一讲 轮和第二轮的经济全球化。中国这些机遇都丧失了,也根本就不可能去把握。 轮经济全球化,应当说始于176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到马克思写《***宣言》的时候,也就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次鸦片战争的那个时候。马克思在《***宣言》里面已经写了很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英国那时完成了工业化,而中国虽然在1820年到1830年的时候,GDP还是全球 位,1820年占到全球的32%,1830年占到29%,但大而不强,在“康乾盛世”的落日余辉中沾沾自喜、闭关自守,根本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先进的工业,是一个农业 ,而且政治腐败。所以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打进来之后,这个看上去的“庞然大物”倒下了。第二轮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期间,也就是列宁在 次 大战期间,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重要著作的那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在那个时期进一步扩展。如果把这个时间稍微往前再说一点,一般地讲产业革命第二个阶段是1870年以后,在那个时候,中国刚刚搞了一点洋务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的。1894年的甲午战争,1895年的《马关条约》,1898年的变法失败,1900年的《辛丑条约》。1840年以后一部惨痛的中国近现代史,正如 说的,落后就要挨打。由于外强的不断入侵,更拉大了与 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在那个时代要想抓住所谓全球化机遇是不可能的。
第二轮经济全球化由于 次 大战,1929年到1933年的大萧条,第二次 大战,它也中断了。直到1949年10月1日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开始了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追赶 、发展工业化、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
今天关于“IBM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沉浮过程看,其持续成长的原因是什么?”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