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参与这个关于##小鹏汽车否认将自研电池的问题集合。作为一个对此领域有一定了解的人,我将以客观和全面的方式回答每个问题,并分享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文章目录列表:
##小鹏汽车否认将自研电池
11月28日,针对将自研电池的消息,小鹏汽车回复界面新闻称,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据36氪报道称,小鹏汽车已经 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仲亮负责自研电池工作,后者在小鹏汽车职位是电池技术高级总监,加入已经超过半年。对此,小鹏汽车回复表示,仲亮是老员工了,长期负责对接各大电池厂合作。不过,有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向财联社否认称,不是,只是注册了一家新公司而已。对于小鹏汽车而言,降本增效是目前最关键的事情。资本市场方面,11月28日,小鹏汽车港股26.7港元,下跌3.09%,总市值461.11亿港元,仅为蔚来和理想总市值的三分之一。
小鹏汽车否认将自研电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跟随我一起看看吧。
吉利、小鹏欲自产电池,“宁王”危矣?
纵然今年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不断提升,但愈发高企的电池成本仍令不少新能源车企叫苦不迭。不同于燃油车型,三电系统在新能源车型中占据了核心地位,一定程度上也令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受制于零部件供应商。因此,跻身动力电池的生产领域,成为了不少新能源车企的重要一步。继埃安、蔚来、长城涉足动力电池自产市场后,吉利、小鹏、小米近期相继成立或投资动力电池制造公司,誓要通过自产电池将造车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与宁德时代谈崩,小鹏或自产电池?
今年年初,小鹏汽车就曾与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供应和价格上闹过不愉快,为此,小鹏还招来了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新能源,甚至是欣旺达等电池供应商,以降低动力电池供应带来的风险,以及宁德时代的掣肘。但也因为电池供应商过多,导致小鹏汽车车型的续航、电池种类出现严重的品类冗余,像是早期的G3、P7车型,仅一款车型就有最少6、7款电池类型,甚至连部分销售人员都记不全车型的配置。
繁琐冗余的零部件品类,极大地增加了产线建设、工程开发、样件采购、验证测试的投入,不仅拖垮企业利润的增长,更延长了新车的交付时间。据悉,小鹏汽车的毛利率常年徘徊在10%左右,远低于特斯拉的27%毛利率。为了进一步提升利润,以及优化零部件供应的难题,小鹏汽车或将布局动力电池的生产。
小鹏汽车投资50亿元成立了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夏珩。该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电池制造,结合小鹏汽车此前发展规划来看,该公司的成立,一方面或将拓展电池生产业务,另一方面则将继续加大小鹏汽车在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尽管这一猜测被小鹏汽车内部人士给予了否认,但从近期的新车公告信息中,不难看出小鹏汽车对于“自产电池”的需求。小鹏G3i的电池供应商除了宁德时代外,还有一家名为“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的供应商;小鹏G9的电池生产厂商中也出现了“广州智鹏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种种动作,都传递出小鹏汽车正努力挣脱为动力电池企业“打工”的信号。
无独有偶,在小鹏汽车新公司成立的当天,吉利与宜春签约了磷酸铁锂材料及回收项目。宜春被称为“亚洲锂都”,拥有丰富的锂资源,目前已探明可利用的氧化锂储量为285万吨,占全国锂资源超两成份额。吉利将在此大力布局电池材料的开发和利用,此举不仅将帮助吉利重掌动力电池生产的话语权,还有望为其它电池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实现“反客为主”。并且,吉利投资建设的10万吨电池回收综合利用项目,还将增强吉利在新能源汽车后市场的掌控权,进一步完善企业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宣布造车但仍未有产品落地的小米,也开始着手动力电池的前瞻性布局。其通过入股形式投资了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储能技术等,相信能为小米造车的产品落地提供推动力。
实际上,除了上述企业,理想、大众、宝马、现代等超30家车企,宣布以自建、合建或入股的方式加入电池产业链。这是“造车也要造电池”观点的应验,更是自研自产电池深度垂直整合的大趋势。
车企下场“造电”,利弊共存
主机厂自产动力电池的优势非常明显,一是得益于电池技术的愈发成熟,主机厂不再需要“摸石过河”,后发优势更为明显;二是有着自家整车厂的需求量“兜底”,出货 定且增长快;三是主机厂掌控设计、研发到制造流程,对产品有着更深刻的理解,能将车端需求及时反馈到电池生产部分。
四是车企可以更快地将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至量产车型上,无需因为不同体系而浪费冗长的沟通时间,大大节省需求端到生产端的时间成本。更重要的是,主机厂“下场”生产电池,可以从生产架构上决定电池和底盘的同步研发,有利于CTC、CTB技术的落地。
为了规避供应链风险,而选择自产动力电池,这对于车企而言,是否意味着降低了动力电池带来的风险?并非如此,车企自产电池的背后,还隐藏着规模化的不确定性。目前部分体量较小的车企,基本都是采用采购电芯、自行PACK的模式,这种做法相对稳妥。
像是小鹏汽车这种年销10万辆规模的车企,想要独立生产电池,那么其将肩负庞大的投资比重,并且没有外销渠道、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的话,也将经受巨大的风险压力。同样是主机厂“下场”造电池,比亚迪不仅自身需求量较高,还获得了一汽、丰田、福特、宝马、奔驰、长安等客户的订单,出货量得到充足的保证。对比之下,“小鹏们”想要自产电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动力电池占电动车整车成本的40%-60%,还将持续上涨,成本压制下,目前大部分新能源车企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正因制造成本倒逼,越来越多车企加入自产电池行列。但并不是每一家车企都拥有独立运营电池生产的能力,对于一些销量规模和产品阵容较少的车企而言,跟风自产电池反而不利于成本的降低。与其如此,还不如联合创立电池公司,抱团取暖,加之比亚迪、亿纬锂能、蜂巢新能源等后起之秀的制衡,共同改写动力电池市场一家独大的发展局面,从而推动新能源车型的良性竞争。
小鹏汽车否认自研电池,目前仍聚焦汽车主业
11月28日,针对将自研电池的消息,小鹏汽车回复界面新闻称,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
据36氪报道称,小鹏汽车已经 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仲亮负责自研电池工作,后者在小鹏汽车职位是电池技术高级总监,加入已经超过半年。对此,小鹏汽车回复表示,仲亮是老员工了,长期负责对接各大电池厂合作。
小鹏汽车将要自研电池的消息不是空穴来风。11月16日,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达 50 亿人民币。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夏珩,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池制造等。
根据股权穿透信息,这家公司由 XPeng Power Battery(Hong Kong)Limited 全资持股,因此也被外界看作小鹏汽车将要推动电池自供的信号。
不过,有小鹏汽车内部人士向财联社否认称,不是(为了自造电池),只是注册了一家新公司而已。“这个新公司是小鹏汽车的全资子公司,没有什么新的业务,但未来不排除把一些业务放进去。”
另据工信部7月发布的产品公告,小鹏G3i所搭载的三元锂电池除由宁德时代供货外,另一家为“肇庆小鹏汽车有限公司”;在小鹏G9的公告中,电池生产也出现了“广州智鹏制造有限公司”的名字。
随着动力电池成本不断上升,汽车公司自研电池成为降本路径之一。据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估计,动力电池成本超过整车成本40%以上,严重影响产品效益的发展,对企业经营造成极大波动。目前已经加入电池自研大军的有蔚来汽车、广汽集团、长城和吉利。
其中,长城汽车孵化的蜂巢能源近期已申请科创板上市,计划募资150亿元。据韩国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统计,今年前三季度,蜂巢能源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比增长152%,排名全球第十。长城汽车、合众新能源和零跑汽车为蜂巢能源的前三大客户。
广汽集团则大手笔投资109亿元,设立自主电池公司,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同时,同意参股公司巨湾技研建设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量产极速充电动力电池的电芯、模组以及PACK系统,项目总投资36.9亿元。
新势力方面,蔚来汽车CEO李斌在今年初宣布组建了一支400人的电池团队,计划在2024年交付的阿尔卑斯品牌上搭载自研电池。
需要注意的是,自研电池也为汽车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研发投入。今年第三季度,蔚来汽车的研发投入达到29.4亿元,创单季新高。李斌直言,围绕电池、芯片、手机等业务,每个季度研发投入将保持30亿元左右。
对于小鹏汽车而言,降本增效是目前最关键的事情。销量数据显示,小鹏汽车10月交付量遭到“腰斩”,仅为5101辆,同比下跌49.68%,环比下跌39.76%,已经是连续三个月环比出现下跌。
资本市场方面,11月28日,小鹏汽车港股26.7港元,下跌3.09%,总市值461.11亿港元,仅为蔚来和理想总市值的三分之一。今年以来,公司股价跌近90%,市值蒸发超3200亿港元。
好了,今天关于“##小鹏汽车否认将自研电池”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小鹏汽车否认将自研电池”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