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请允许我来为大家详细解释一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经历了哪些“磨难”?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经历了哪些“磨难”?的讨论,我们正式开始。
文章目录列表: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经历了哪些“磨难”?
2.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国为了加入 贸易组织,曾经历了从“复关”到入世异常艰难、曲折、复杂、漫长的马拉松式谈判过程,此中艰辛可谓一言难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阻力主要来自个别 ,在中美世贸谈判达成协议之前,中国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 贸易组织就已经进行了长达13年的谈判,而且漫漫的谈判路途非常坎坷,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和想象。
△1948年4月21日,中国政府签署关贸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并从1948年5月21日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缔约方。
△1950年3月6日,台湾当局宣布退出关贸总协定。由于作为中国 合法政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台湾当局无权作出这样的决定,所谓“退出”的宣布是非法的、无效的。
△1982年11月,中国政府派团列席关贸总协定第36届缔约方大会。
△1985年11月6日,关贸总协定理事会通过中国的申请,决定给予中国总贸总协定理事会观察员地位。
△1986年7月10日,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申请,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1986年9月15日至20日,关贸总协定部长级缔约方大会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乌拉圭回合谈判开始。中国政府派团出席会议,并从此成为乌拉圭回合全面参加方。
△1987年2月13日,中国政府向关贸总协定秘书处提交了《中国对外贸易制度备忘录》,供缔约方审议。
△1987年3月4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成立。
△1987年10月22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 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1988年2月23日至24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开始审议中国外贸制度。
△1992年10月21日至23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十一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会议决定结束对中国外贸制度的审议,转入市场准入的实质性谈判阶段。
△1994年4月12日至15日,关贸总协定部长级会议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正式结束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了《乌拉圭回合谈判结果最后文件》。
△1994年12月20日,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第十九次工作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由于少数缔约方漫天要价,无理阻挠,致使中国复关谈判未能达成协议。
△1995年5月7日至19日,受关贸总协定中国工作组主席邀请,中国代表团赴日内瓦与缔约方恢复中国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
△1995年6月3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接受中国申请,中国成为该组织观察员。
△1996年3月22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 次正式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1997年8月4日至6日,中国与新西兰签署了世贸组织市场准入谈判的双边协议,新西兰是 个与中国结束双边谈判的西方 。(但在此之前,中国与匈牙利已签)
△1999年7月9日,中日双方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宣布全部结束双边谈判。
△1999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中美世贸组织双边谈判中断。
△1999年9月9日至13日,中美两国在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会议期间恢复双边世贸组织谈判。
△1999年11月10日至15日,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在北京举行了谈判。11月15日,双方达成双边协议。
△1999年11月26日,中国与加拿大结束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
△2000年5月15日至19日,中国与欧盟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在北京举行谈判。5月19日双方达成协议。
△2000年6月19日至23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0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谈判重点转移到在多边起草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加入议定书和工作组报告书。
△2001年6月28日至7月4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7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此次会议完成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1年9月13日,中国与墨西哥结束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至此中国全部完成了与世贸组织成员的双边市场准入谈判。
△2001年9月12日至17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在日内瓦举行,此次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边文件,提交总理事会审议。会议宣布结束中国工作组的工作。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土木工程、建筑学就业方向很广泛,前景也不错。
现在网络上关于土木工程、建筑学这两大传统而又一直备受关注的学科就业方向及前景的分析很多,但几乎很少见到兼具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同时兼具深度思考价值的内容,大部分局限在泛泛而谈的“搬运工”式“创作”,甚至很多作者将建筑学和土木工程混淆为一个学科。
读者很难从中获得启发,参考借鉴意义更是无稽之谈。文章呈现的价值往往与作者的知识深度、专业背景、从业经历、工作视野等因素有关。
土木工程和建筑学两个学科是工科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两者服务的课题大部分是工程建筑并且重合度 ,所以在讨论两者时往往是不分开的,在一般讨论中往往将两个学科对应的就业去向统称为建筑行业,今天就系统聊一聊这两个学科所含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一、学科简介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土木工程主要研究各类土地工程设施的勘测、设计、建造、保养、维修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进行各类工程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或扩建,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等。
以我国现行学硕学科设置体系为例,学科代码为0813的建筑学含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3个二级学科;学科代码为0814的土木工程含岩土工程、结构工程、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暖通)、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6个二级学科。
不同院校对同一二级学科院系设置可能存在差异,以暖通专业为例,部分高校将其设置在土木工程学院,部分高校将其设置在环境、能源、机械工程类学院。
表1学科门类划分(建筑学)
1、工学、0813、建筑学、081301、建筑历史与理论工学。
2、工学、0813、建筑学、081302、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工学。
3、工学、0813、建筑学、081303、建筑技术科学工学。
表2学科门类划分(土木工程)
1、工学、0814、土木工程、081401、岩土工程工学。
2、工学、0814、土木工程、081402、结构工程工学。
3、工学、0814、土木工程、081403、市政工程工学。
4、工学、0814、土木工程、081404、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工学。
5、工学、0814、土木工程、081405、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工学。
6、工学、0814、土木工程、081406、桥梁与隧道工程工学。
二、学校排名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就业方向问题,但具体就业情况受影响因素多,包括但不限于:时代背景、行业大环境、学校情况、个人能力、城市差异等等,其中学校情况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学校排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接触教育资源的禀赋以及受就业市场的认可度。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是迄今为止官方公布的、最 的、 具有排名性质的学科榜单,具备很强的参考价值。
建筑学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16所,全部参加了第四论学科评估,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54所,其中37所获得建筑学学科评估等级,获得B级以上评级的共16所。
行业或学界所谓的“建筑老八校”指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现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现已并入重庆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民间称前四者为建筑四大,后四者为建筑四小。
另外业内和学界认为在中国建筑史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并称“建筑新四军”。
土木工程本一级学科中,全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共56所,本次参评54所;部分具有“硕士授权”的高校也参加了评估;参评高校共计134所,获得B+及以上评级的共25所。
三、就业方向
介绍完两学科的基本情况,下面进入重点干货部分——就业方向分析介绍。总体而言两学科就业面较广泛,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房地产市场走过的黄金十年,整个建筑行业也从相对传统、粗放的运行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以智能化、精细化、数字化为显著特点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在对应传统就业方向不断丰富完善的基础上,也诞生了很多适合建筑从业者的新方向、新领域。考虑到上述9个专业分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性,下面从共性就业方向和个性就业方向两大部分分别做介绍。
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很多市场主体业务范围逐渐趋于多元化,如很多企业集团同时涵盖开发、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多个业务版块,为便于区分,我们根据其主营业务板块对其进行类型划分。
共性就业方向:
1、甲方类型单位
甲方是个相对概念,从工程建设角度,传统意义上的常见甲方包括以下几类:
a、房地产开发企业。此类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工程甲方,结合目前的行业形势,重点推荐顶端央企、代表性地方国企以及少部分私企,如中海、万科、招商蛇口、华润、保利、金茂、金地、北京城建、滨江、龙湖等。
另外部分港资地产商由于早年在大陆囤地较多,现在更多是秉承高端商场持有运营+高端住宅开发的运作模式,风格比较稳健,在当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以做高端商场开发运营为主的香港置地。
当下,地产行业两极分化严重,地产的金融属性体现的愈发明显,土木、建筑类专业在房地产体系中更多的处于以保证工程设计、施工质量为主的相对边缘地位。
但其整体培养机制市场化程度高、年轻人成长空间相对更广阔,对于综合能力较强、有一定战斗属性、学校背景 的建筑行业求职者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和 优势,是一个理想的选择方向。
b、政府投融资 或城投公司。主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投资、运营和管理,资产规模较大,往往是当地国资系统重要的城市开发建设力量。如北京的北控集团、北投集团,天津的泰达集团,深圳的深圳地铁,山东高速等。
需要注意的是城投公司的资质、业务经营范围等和级别相关度较大,一般来讲省部级要比地市级城投公司更有优势,体现在资产规模、项目体量、培养体系、稳健程度等多方面。
C、央企或地方 国企成立的投资业务分公司(事业部)。近些年以大型施工企业为代表成立的投资 公司很多,比如中建系、中铁系、中铁建系、首钢集团投资 等。
此类单位依托母集団强大的基建狂魔属性,项目体量往往很大,近几年 在土拍市场崭露头角,培养体系完善而灵活,是高度市场化的产物,有能力的年轻人成长速度很快。尤其推荐中建系的投资 。
2、建筑设计院
建筑设计院有多种分类方法,可从所有制、所属行业、资质分级等多维度进行分类。近些年,建筑设计行业内卷化趋势明显,网上劝退的声音很大。
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目前建筑设计行业已不复黄金期的 状态,但是设计院具备的很多优势依然值得选择,作为建筑行业知识密集度高、从业者学识素养高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顶级 设计院,依然处于就业方向梯队中的金字塔顶端,是高难度的代表。
以全国88家综合甲级设计院为例,其下属各分院(所)每年招聘应届生数量基本控制在各专业1-2人左右,能被顶级 设计院选中的应届生,本身就在一定程度说明了其很强的竞争力。对于喜欢做设计、钻研技术的求职者,设计院是一个理想的去向,其培养机制健全、工作氛围和谐、人性化程度高。
结合目前的形势,对于计划一直或者至少较长时间在设计领域深耕的求职者,涛哥最推荐的是垄断性工业设计院,其项目往往来源于系统内,受市场整体波动影响相对较小,行业属性强,同时也存在项目类型相对较单一的劣势,这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一类设计院。
比较推荐的是下面几类:铁路系(国铁集团、中铁、中铁建下属设计院,其中铁二院、铁三院尤其推荐)、能源类(三桶油、电力、冶金、钢铁下属设计院,电力系设计院(如国核电力规划设计院)、CPE、SEI、机械六院(烟草方向)、中冶京城(原北京钢院))。
能源类((天辰、中国恩菲尤其推荐)、军工类(中兵、中航、中船、中核、中国电子下属设计院,中船九院、兵器五院、核二院、航空规划总院尤其推荐));对于以快速学东西为主线,将来准备跳槽to make big money的求职者,最推荐的是顶级民用设计院。
这是目前综合成长速度最快的一类设计院,承接的项目大部分体量大,往往是地标性建筑,系统复杂,学东西很快。如上海现代院、北京院、中国院、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等;对于不喜欢设计的同学,建议珍惜宝贵的应届生选择机会,尽早选择更适合的领域发展。
3、工程咨询类
此类咨询单位涵盖范围较广,根据主营业务范围可分针对大片区的咨询和具体项目咨询两种。前者主要致力于城市建设领域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方向咨询工作,为城市特定发展区域规划、园区规划等提供宏观的可研报告、产业结构分析、能源系统规划设计、城市智慧化运行的解决方案等。
后者主要致力于提供针对项目申报特定标识认证(如绿色建筑体系的LEED、WELL、国标绿建标准体系的认证等)或奖项相关的资料整合、技术分析等技术服务工作。
除此之外,两者还会承接一些课题,进行产学研的成果培育和转化,是政府机构重要的技术依托单位,也是承担建筑业前沿科技领域研究的重要支撑机构,尤其结合目前 双碳战略的逐步落地实施,此类咨询机构业务量增长明显。
工程咨询类单位业务链条较长,除咨询外,同时涵盖了科研、设计等环节,专业叠加属性强,尤其体现在工程、产业、经济三者的交叉,可培养复合型人才。
同时也存在着面广而不深的特点,日后如若跳槽可选方向相对受限。此类国内代表性去向单位包括:深圳建科院、中规院、中国建科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金茂绿建等。
4、公务员、事业单位
各级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城市管理、园林绿化、水务、国管局、中直管理局行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每年招聘土木类、建筑类对应专业较多。
高校、医院、部分科研院所的总务处、基建处也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受限编制名额限制,也会有劳务派遣岗位),对土木类、建筑类专业有需求。前两类大家相对比较熟悉,科研院所类比如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直属事业单位)实验基地综合管理部、技术支撑与条件保障部等。
近几年土木类、建筑类专业人员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竞争日趋白热化。涛哥想要分享以下几点:
a、建筑类专业对应的委办局以及处室在体制内序列中排名并不太靠前,体现在话语权、升迁速度等方面,科技类干部在体制内升迁速度往往不如行政审批类、公检法类(此处不再展开叙述),尤其结合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走过了规模化建设狂潮时期。
08年奥运会时期,建筑业在体制内升迁还是很快的,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搜索信息,此处不再展开。对于一心想走仕途的同学,涛哥的建议是如果专业满足可以尝试报考一些强势部门,如两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当然竞争也极其激烈。
以北京为例,基本每年都是清北专场;其次是党口序列中专业满足要求的单位(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如市委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市政府序列中的发展改革委、规划自然资源委(现在强调规划先行)、住房城乡建设委。
再后是生态环境局、经济信息化局、机关事务管理局、水务局、城市管理委(能源运行)、园林绿化局等。当然每个城市所处发展阶段不同,直接决定了每个单位不同的话语权,上述排序可能与发展程度相对比较完善的一线城市实际更吻合,可参考此思路结合报考单位所在城市进行具体优先级排序。
b、考体制内对应单位的级别比较重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所在单位的级别大概率决定了上限。比如考上正部级部委,退休大概率能混个局级(职级非职务),如果是正局级单位,退休大概率混个处级(职级非职务),以此类推。
c、各地区机构划分可能存在差异,报考时要关注报考所在地的机构设置情况,可登录当地政府官网—政务公开—机构设置栏目进行查看。如全国大部分地区最初的建委包含了规划、建设阶段的管理职能。
但北京市规划、建设分开设置,管理职能分属规划自然资源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后来随着机构改革,国土和规划部门合并,各地成立了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又如部分地区设有城市管理部门,但上海城市管理职能在住房城乡建设委,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5、国企机关或相关工程管理岗
此类大部分是机关总部工程相关管理岗或施工企业一线工程管理岗。前者每年招聘数量少,竞争难度大,综合条件要求高,往往对学校、学历、个人能力均有高要求;后者相对来讲门槛较低,每年招聘数量多,但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年轻人大多想去外面的 看看,不想去相对封闭、偏远的工地“搬砖”了。
此类型代表性的单位有:前者推荐国铁集团(原铁路总公司)、能源类央企(三桶油、五矿、中铝、国网、华能、国投、国能等)等、后者代表有工程类央企(中建、中铁、中铁建、中交、中冶)以及类似的地方国企(北京城建、上海建工)等等。
6、其他
如行业协会、外资事务所、高校任教、资产管理 等等,此类并不是大部分从业者的主流选择方向,不再展开叙述。
差异性就业方向:
本部分主要介绍暖通专业的差异化就业方向。
1、数据中心相关岗。
数据中心是指为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提供运行环境的场所。包括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电子信息设备,以及供电系统、温控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等基础设施。
数据中心需要大量高性能的服务器来高速处理海量数据,这会大大增加功耗,进而使温度升高。数据中心对温湿度要求高,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即时性、针对性的运维、调整、管理。暖通专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岗位细分大概有方案设计、施工阶段安装调试、日常运维及研发等。
相关单位有金融行业数据中心(如几大行、非银金融等)、互联网大厂数据中心、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航空运输类(如中航信、大兴新机场基地管理部)、世源科技(中国电子院下属二级单位)、万国数据、世纪互联、捷通智慧(原捷通机房)以及隐形的巨无霸国铁集团数据中心(铁道部12306)等。
此类方向更适合专业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霸类学生,因为此类岗位往往更注重实操、快速分析解决问题是关键,要求熟练掌握系统专业知识,但现实是,很多暖通专业的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焓湿图都没搞明白。
伴随着这些年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数据中心以其薪资优势成为了较多具有设计院工作经历的暖通专业人士跳槽的考虑方向。刚入职的应届生如果想在此种竞争中占据优势,快速脱颖而出,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超强的学习能力为前提。
而这些在学生时代已经奠定了基础,很难短时间内提高改变,对于在校期间成绩平平的学生,建议慎重考虑,否则很可能发展受限,最后沦为一个“互联网后勤”。
2、部委、央企机关服务中心,高校、医院基建处。此类单位如果有新建项?,招聘时专业需求会?较多,建筑、结构、水暖电可能都会涉及;如果没有新建项?,主要以?常运营维护为主,对暖通专业需求相对会?较多。
此类型单位两级分化现象同样严重,推荐的单位有:国铁集团机关服务局(原铁道部基建处)、清华、北大、人大基建处(总务处)、中国兵工物资集团(原兵器部物资局)、中国地震局机关服务中心等。
3、高端能源运行管理。以500强企业总部办公楼、大型商业综合体为代表的体量大、系统复杂、运行精度要求高的建筑项目对设备运行工况、建筑空气品质、运营管理精度以及能源监管 的进一步优化完善等都有着很高要求。
尤其是以高品质、标杆性为追求目标的总部办公大楼往往还会有一些关于建筑节能领域前沿探索、与时俱进的科研课题,如中信大厦、中石油总部大楼、中海油总部大楼等。暖通专业在其中作为能源运行、设备运维的主角,被需求度很高,发挥空间很大,这些年也逐渐成为一个选择方向。
4、设备厂商、系统软件开发企业。主要岗位涉及销售、运营、研发等。如天正、鸿业、PKPM、美的、格力、大金、远大、申菱等等,不再展开叙述。
5、其他。
在以上可选的大部分方向中,目前最基本的学历要求是研究生,一些热门方向的 单位更是对学校级别有要求。随着社会的全面内卷,研究生学历几乎成了找到一个理想工作的敲门砖。
更重要的是,通过读研期间科研以及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锻炼,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能力会比本科期间有质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是最重要的,这些特质将会贯穿一生。当然,不同层次的学校研究生的锻炼价值和收获对大部分同学也会有差别。
四、行业前景
建筑行业本身是个粗放型行业,不像互联网、金融行业天生具备 属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在由规模化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不仅要整合外部资源,还要花大力气进行内部改革优化,道阻且长,未来一段时间整体上基本还是下行的。
从就业的角度,本科生就业受影响不大,主流方向还是施工单位为主;研究生就业选择的方向数量和广度比前几年要缩窄,虽然新兴概念越来越多,如智慧工地,但很多还需要时间进行市场化要素配置。
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反而受影响不大,甚至选项更多,很多涉及能源转型、节能降碳的多专业科研单位的成立及大项目的落地造成土木专业能源类分支领域博士可以选择一条“国企科研岗、高薪、项目来源稳定”的最好性价比路线。
工作没有 好坏之分,脱离具体岗位、个人情况相结合而草率的定性分析意义不大。每个人对工作的理解、追求的工作状态存在差异,满意程度更多取决于自己的定义,适合自己的、能最大限度激发潜能同时让自己获得舒适感的或许才是最好的。
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应届生而言,毕业 份工作只是一个开始,不可不看重,也不必太看重,绝大部分人一开始或许不清楚自己喜欢哪个方向,但至少应该知道不喜欢哪个方向。
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行业的变化,要想最大限度在变化面前保持主动权,最重要的就是尽快清晰认知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并不断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对于中途跳槽的社招求职者而言,各方面成本较大,对意向单位、意向岗位的信息了解显得尤为重要。
应届生签约前最关键的信息获取是对某单位获得offer部门的了解,同一个单位不同部门之间可能差异很大,这时候如果能找到一位对此单位十分了解,能提供有价值“点对点”信息的前辈,是件幸福的事情,这也是网上绝大部分“搬运工”式创作者不具备的能力和资源。
面试的内容包括哪些
徐凤银 刘 琳 曾雯婷 董玉珊 李延祥 周晓红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28)
摘 要:“清洁化、低碳化” 是全球趋势。加快煤层气勘探开发步伐,对减少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 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对煤层气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出台了价格优惠、 税收优惠、开发补贴、资源管理、矿权保护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形成中石油、晋煤集团、中联煤三大煤层气 企业,但目前产业整体规模较小。针对矿权问题,形成3种促进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即:沁南模 式、潞安模式和三交模式。在技术上已初步形成适合不同煤阶和不同地质条件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配套技术,建成了高水平的煤层气实验室,并在800m以深地区、低阶煤储层的开发等领域有实质性突破。
到2010年底,全国共钻煤层气井5426口,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900多亿立方米。累建产能超过30× 108m3/a,年产量15×108m3,商品气量11.8×108m3。建成管输、压缩/液化能力56×108m3/a。截至2011年 6月,全国煤层气日产量超过400×104m3。已建或在建了较完善的煤层气管网。沁南、韩城、大宁-吉县及 保德四个有利区都紧邻已有天然气主干管线。
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潜力大、前景好,加大研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特别建议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资源分布研究与调整对策;二是 政策落实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须进一步加强;三是在提高单井 产量和整体效益方面强化技术攻关;四是建立 的信息 ,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性投资。这将会大大促 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关键词:中国;煤层气;开发;产业;技术;现状;前景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For China's Coal Bed Methane
Xu Fengyin,Liu Lin,Zeng Wenting,DongYushan,Li Yanxiang,Zhou Xiaohong
(PetroChina CBM Co.,Ltd,Beijing 100028,China)
Abstract:A global trend of "Clean and low-carbon" has been formed.To speed up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to reduce coal mine gas accidents,to protect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and to improve energy structure.Greater efforts have been exerted to CBM development,given a series of encouraging policies,i.e.favourable price,tax preferences,development subsidy,resource management and mineral right protection.Three major CBM enterprises emerged including PetroChina,JAMG,and CUCBM,while the current industrial scale is relatively small.C idering the exploration right issues,3 cooperation modes are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gas extraction and coal mining such as Qinnan mode,Lu'an mode and Sanjiao mode.Regarding technologies,a coupl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are developed,tailored for arious rank coal methane and fo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 ,and a high-profile CBM lab was built.Besides,some substantial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 in exploring CBM buried deeper than 800m and in low-rank coal bed methane development.
By the end of year 2010,5,426 CBM wells have been drilled,about 290 bcm of the geological reserves proved.An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of over 3 bcm were accumulatively built for surface extraction,producing 1.5 bcm/a,with 1.18 bcm of commercial production and 5.6 bcm/a for pipeline transportation,CNG and LNG capacity.The nationwide CBM yield has exceeded 4 million cubic meters per day by June,2011.Four favorable blocks,like Qinnan,Hancheng,Daning-jixian and Baode all get close to the major existing pipelines.
China is rich in CBM resources,with great potentials and promising prospects.Thus,the following four suggesti are proposed:to work out proposals based on resource distribution;to further coordinate governmental policies and entrepreneur performance;to strive to make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in increasing single well yield and in promoting integrated economic efficiency;to establish a unified information platform to avoid disorderly competition and repeated investment.All these four proposals are likely to stimulate the progress of CBM industry.
Key words:China;CBM;development;industry;technology;status;prospects
引言
煤层气俗称瓦斯,成分主要是甲烷,形成于煤化过程中,主要有吸附在煤孔隙表面、分布在煤孔隙 及裂隙、溶解在煤层水中三种赋存形式,以吸附状态为主。当煤层生烃量增大或外界温度、压力条件改 变时,三种赋存形式可以相互转化。“清洁化、低碳化” 是全球趋势,能源转型和低碳经济已成为 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一举三得” 的优越性。首先它是一种清洁、 、安全的新型能源,燃烧 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弥补能源短缺;再者,瓦斯是煤矿安全“ ”,它 的开发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煤矿瓦斯事故;同时它也是一种强烈温室效应气体,温室效应是CO2 的20倍,开发煤层气可以有效减少温室效应。总体体现出经济、安全和环保三大效益。加快煤层气勘 探开发步伐,对减少煤矿瓦斯事故、保护大气环境、改善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煤层气的开采方式分为井下抽采与地面抽采两种方式。地面抽采在钻完井、测录井、压裂、排采、集输 工艺上与常规油气开采技术基本相同。
1 煤层气资源及产业现状
1.1 资源分布
全 埋深小于2000m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260×1012m3,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 国、澳大利亚等 (图1)。
图1 全 煤层气资源分布情况
1.2 产业现状
目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煤层气产业发展趋于成熟。美国自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14个含煤盆地 投入煤层气勘探开发,现已探明可采储 量3×1012m3。2009年,煤层气生产井 5万余口,产量542×108m3。煤层气产 量占天然气总产量比重日益增大,2009 年煤层气产量比例达到9%。加拿大煤 层气产业发展迅猛。1987年开始勘探,2002年规模开发,2009年生产井7700 口,产量达60×108m3。澳大利亚也已 形成工业规模。主要分布在东部悉尼、苏拉特、鲍恩三个含煤盆地,2005年生产井数1300口,产量 12×108m3,2009年产量达48×108m3。
1.3 技术现状
通过长期的理论与技术研发,目前国际上形成4大主体技术,4项工程技术。4大主体技术包括: 地质选区理论和高产富集区预测技术,煤层气储层评价技术,空气钻井、裸眼洞穴完井技术,多分支水 平井钻井技术。
4项工程技术包括:连续油管钻井、小型氮气储层改造技术,短半径钻井和U形水平井技术,注氮 气、二氧化碳置换煤层气增产技术,采煤采气一体化技术。
2 中国煤层气产业现状
2.1 勘探开发现状
受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煤层气快速发展的影响,加之 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中国煤 层气开发规模和企业迅速发展,已形成中国石油、晋煤集团、中联煤三大主要煤层气生产企业。
到2010年底,全国共钻煤层气井5426口,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900多亿立方米。累建产能超过 30×108m3/年,地面抽采实现年产量15×108m3,商品气量11.8×108m3。建成管输、压缩/液化能力 56×108m3/a。截至2011年6月,全国煤层气日产量超过400×104m3。
中国石油:2010年12月,商务部等四部委宣布为进一步扩大煤层气开采对外合作,新增中国石 油、中国石化以及河南省煤层气公司三家企业作为 批试点单位。目前中国石油登记煤层气资源超过 3×1012m3,探明地质储量占全国64%,重点分布在沁水、鄂东两大煤层气盆地。近几年来,积极开展 煤层气前期评价、勘探选区及开发先导试验,投资力度大幅度增加,发现沁水、鄂东两大千亿立方米规 模以上煤层气田,逐步形成沁南、渭北、临汾与吕梁四个区块的开发格局。截止到2010年底,商品气 量近4×108m3。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煤炭企业和地方政府合作,形成3种促进采煤采气协调发展的合作模式。即: 沁南模式:矿权重叠区协议划分,分别开发,双方开展下游合作;潞安模式: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共 同维护开采秩序,避免重复性投资;三交模式:先采气、后采煤,共同开发。这些模式得到 副总 理和 有关部委的肯定。
已建或在建了较完善的煤层气管网。沁南、韩城、大宁-吉县及保德四个有利区都紧邻已有天然气 主干管线(图2)。
建成了高水平的煤层气实验室,测试样品涵盖全国绝大多数煤层气勘探开发区,工作量占全国 80%,技术水平居国内 。
主要实验技术包括:含气量测试技术,等温吸附测试技术,煤储层物性分析技术,煤层压裂伤害测 试技术等。
晋煤集团:到2010年底,完成钻井2510口,地面抽采产量达到9×108m3。建成寺河-晋城10× 108m3/a输气管线;参股建成晋城-博爱输气管线。与香港港华共同投资组建煤层气液化项目日液化量 可达25×104m3;投产120兆瓦煤层气发电厂。开发地区涉及山西沁水、阳泉、寿阳、西山,甘肃宁 县,河南焦作等。
中联煤并中海油:中联煤目前有矿权面积2×104km2,其中对外合作区块面积达1.6×104km2。截 至2010年底,在沁水盆地潘河建成 沁南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及端氏 油气战略选区示范 工程。
目前完成钻井672口,投产230口,日产气50×104m3。2010年,中海油通过收购中联煤50%股 份,成功介入煤层气勘探开发,为发展煤层气产业打下了基础。
图2 中国石油天然气主干管网示意图
阜新煤业:阜新煤炭矿业集团与辽河石油勘探局合作,开展了三种煤层气合作开采模式,显著提高 了整体开发效益。三种开发模式包括:未采区短半径水力喷射钻井见到实效;动采区应用地面负压抽采 技术,实现了煤气联动开采;采空区穿越钻井取得成功。2010年已钻井52口,日产气10×104m3,商 品气量3226×104m3,建成CNG站3座,主要供盘锦、阜新市CNG加气站。
中石化:煤层气矿权区主要为沁水盆地北部和顺区块及鄂东延川南区块。2010年完成钻井34口,产气84×104m3,目前日产气近3000m3。2010年,华东局与淮南矿业签署了 “煤层气研究开发合作意 向书”,在淮南潘谢矿区优选出100km2有利区块,共同开发煤层气资源。2011年,与澳大利亚太平洋 公司在北京签署了一项框架协议,双方确立了非约束性关键商务条款。
其他:龙门、格瑞克、远东能源及亚美大陆等合资公司及其它民企纷纷介入煤层气勘探开发,加大 产能建设规模,其中亚美大陆目前日产气19.7×104m3。
总体来看,沁水盆地南部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的热点,共建产能近25×108m3/a,目前日产气近 380×104m3,实现大规模管网外输和规模化商业运营,初步形成产运销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2.2 政府优惠政策与技术支持
为了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价格优惠、税收优惠、开发补 贴、资源管理及矿权保护等等(表1),取得了明显效果。
表1 中国政府鼓励煤层气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与此同时,在技术层面也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2007年以来, 发改委专门组建了煤层气开发 利用、煤矿瓦斯治理两个 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设立了 “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 科技重 大专项。中国石油成立了专业煤层气公司,并设立“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示范工程” 重大科技 专项。这些都为煤层气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
2.3 技术现状
我国的地质条件和美国等有所区别。目前,煤层气开发都源于美国最早的理论。随着规模化深入开 发,现场实验了很多不同类型煤阶和煤体结构、构造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下的煤层气储存特点。已经证 明,这套理论是否完全适合中国煤层气地质条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针对中国不同盆地地质条件研发的 不同的勘探开发技术,有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3.1 地质上有新认识
有利区评价方法有新突破:通过煤岩特征、含气量、渗透率、产气量等地质综合研究,建立起富集 高产区评价标准,提出了产能建设区开发单元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800m以深煤层气井产量有突破:一般认为,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压力随之增大,渗透率急剧减小、 产气量也随之减少。目前国内商业开发深度都在800m以浅地区。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推进,800m以 深井也获得了工业气流(最高产气量2885m3/d)(图3),但煤层产气规律尚不清楚,正在通过加强研 究及大井组排采试验得以证实。
图3 800m以深井排采曲线
煤储层渗透率普遍较低,储层保护是关键:煤储存条件的研究是煤层气开发关键的制约因素。沁水 盆地3#煤渗透率(0.013~0.43)×10-3μm2,平均0.112×10-3μm2;鄂东(0.22~12)×10-3μm2,平均1×10-3μm2。总体来看,煤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因此,钻井过程中加强储层保护是关键。钻 井、压裂过程中应尽量采用对井筒周围煤储层的危害小的欠平衡钻井及低伤害压裂液。
2.3.2 现场管理有新措施
高煤阶开发井网井距有新探索。由于我国高煤阶煤层气储层物性与外国有较大差异,开发证实一直 沿用的300m×300m井距不完全适合,主要表现在高产井数少,达产率低,产量结构不合理。为此,通 过精细地质研究,以提高单井产量为目标,对不同井距产气效果数值模拟并进行先导试验,探索了高煤 阶煤层气开发的200m×200m井网和井距。与此同时,在水平井的下倾部位实施助排井也初见成效。
2.3.3 工程技术配套有新进展
三维地震勘探:韩城地区实施100km2三维地震,资料品质明显好于二维,小断层的刻画更加清晰(图4),有效地指导了井网部署。
图4 韩城地区三维与二维剖面对比
羽状水平井钻井:通过市场化运作,打破了 外国公司在羽状水平井施工领域的垄断地位,摆 脱了羽状水平井钻井完全依赖外国公司的局面,成本大幅度降低。
压裂配套工艺:在对煤层实验分析的基础 上,结合大量的压裂实践,形成以 “变排量、低 伤害” 为原则,“高压井处理技术、分层压裂技 术” 等新工艺,采用低密度支撑剂、封上压下、 一趟管柱分压两层等工艺技术。
排采技术:形成缓慢、稳定、长期、连续八 字原则;为培养高产井形成三个关键环节:液面 控制、套压控制、煤粉控制;针对低成本战略,形成井口排采设备的两种组合:电动机+抽油 机,气动机+抽油机。
地面集输处理: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 自动化管理,基本实现低成本 运营。
2.4 利用现状
2009年全国建成6家煤层气液化厂,液化产能260×104m3/d,2010年为300×104m3/d,2020年 可达到700×104m3/d。除此之外,还主要用于低浓度瓦斯发电,居民生活,合成氨、甲醛、甲醇、炭 黑等化工原料,已逐步建立起煤层气和煤矿瓦斯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2.5 存在问题
技术上:技术是制约目前产业进展缓慢的主要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煤层气高渗富集区 的控气因素,符合我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用以指导生产实践的开发理论,适合我国地质条件的完井、压 裂、排采等关键技术与相应设备等。
管理上:主要包括:煤层气、煤炭矿权重叠,先采气、后采煤、发电上网等政策实施困难较多,对 外合作依赖程度高,自营项目受到限制,管道规模小,市场分散、不确定性大等。
3 煤层气发展前景与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为煤层气发展提供了机会。2000年以来,天然气年均 增长速度达到16%(图5),2009年底,全国天然气消费总量875×108m3,2010年,天然气需求量超 过1400×108m3,供应能力约1000×108m3。2015年,预计天然气需求量2600×108m3,供应能力只有 1600×108m3,到2020年,天然气缺口将超过1000×108m3,这就为煤层气等非常规气的发展提供了 空间。
3.1 发展前景
据有关规划,到2015年,全国地面开发煤层气产量将达到100×108m3;2020年,天然气产量约 2020×108m3,其中非常规天然气产量达到620×108m3,地面开发煤层气将达到200×108m3。
图5 2000~2008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变化趋势
与此同时,各相关企业也制定了 “十二五” 发展目标(表2)。
表2 全国重点地区及企业煤层气地面开发预测表
上述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前景如何,勘探开发及产业规模能否迅速发展,主要取决于 政策的进 一步落实以及几大主要企业的投入。尤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针对煤层气赋存条件的技术进步与突破,而 非资金问题,这一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中国石油将会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主 要加大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两个重点产业基地的勘探开发力度,积极探索外围盆地煤层气 开发配套技术。预计:2012年新增探明煤层气地质储量2000×108m3,为建产能提供资源保障;2013 年建成生产能力45×108m3/年,2015年产量达到45×108m3,商品量40×108m3,成为国内 煤层气 生产企业。同时,成为业务技术主导者、规范标准制定者、行业发展领跑者。到2020年,煤层气商品 量预计达到100×108m3,成为中国石油主营业务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经济增长点。
3.2 对策与建议
3.2.1 根据资源分布研究与调整对策
全国埋深小于2000m的煤层气总资源量为36.8×1012m3,可采资源量约10.8×1012m3。资源量大 于1×1012m3盆地有8个,资源量合计28×1012m3,占全国76%,主要分布于中西部地区。埋藏深度小 于1000m的资源量为14×1012m3,是目前开发的主要资源。低阶煤煤层气资源量占43%,但目前主要 开发的是中高阶煤煤层气资源。因此,现在必须加强对西部地区中深层(埋深大于800m)和中低阶煤 煤层气开发的研究与开发试验力度,力求更大范围的实质性突破。
3.2.2 政策落实和企业间的相互合作须进一步加强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制定煤层气、煤炭开发 规划,做到无缝衔接,切实落实“先采气、后采 煤”,实现资源充分利用。采煤采气3种合作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扩展;积极推进煤层气产业发展与煤矿 瓦斯防治一体化合作。
3.2.3 在提高单井产量和整体效益方面强化技术攻关
针对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需要加强攻关。进一步研发针对煤层气地质特点而形成配套合适的钻 探、压裂、排采、管输等专有设施和设备,加大发展羽状水平井开发关键技术力度。
3.2.4 建立 的信息 ,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性投资
强化信息渠道,实现资源共享,避免无序竞争和重复性投资。建立煤层气行业 的信息管理系统 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包括两方面内涵:企业内部应加强煤层气田的数字化建设, 层面应加 强行业技术与产业信息的统计和交流发布,为煤层气行业提供 的信息化建设标准。
结束语
低碳经济是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了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引领能源结构和产业多元 化,天然气供需缺口将长期存在,对煤层气需求会不断增加。中国煤层气资源丰富,目前产业整体规模 小,但潜力大、前景好。加大研发力度,依靠技术进步,将大大促进煤层气产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凤银等.煤层气勘探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2008,(5)
[2]宋岩等.煤层气成藏机制及经济开发理论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李景明等.中国煤层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J].天然气工业,2009,(4)
[4]郭炳政.韩城区块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启示,2006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地质出版社
[5]赵庆波等.煤层气地质选区评价理论与勘探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
[6]陈振宏等.煤粉产出对高煤阶煤层气井产能的影响及其控制[J].煤炭学报,2009,(34)2
[7]孙茂远.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煤炭,2005,(3)
[8]刘洪林,李景明,宁宁,李贵中.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前景及产业化发展建议[J].天然气技术,2007,(04)
[9]鲜保安,崔思华,蓝海峰,李安启.中国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及综合利用[J].天然气工业,2004,(05)
[10]叶建平.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综述[J].地质通报,2006,(Z2)
[11]崔荣国.国内外煤层气开发利用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05,(11)
[12]秦勇,程爱国.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煤田地质,2007,(1)
[13]彭贤强,张宝生,储王涛,刘玲莉.中国煤层气开发综合效益评价[J].天然气工业,2008,(3)
[14]李五忠,田文广,孙斌,王宪花,赵玉红.低煤阶煤层气成藏特点与勘探开发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8,(3)
[15]严绪朝,郝鸿毅.国外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技术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07,(6)
[16]翟光明,何文渊.抓住机遇,加快中国煤层气产业的发展[J].天然气工业,2008,(3)
[17]Working Document of the NPC Global Oil &Gas Study.Topic Paper#29 Unconventional GAS.July 18,2007.
[18]司光耀,蔡武,张强国内外煤层气利用现状及前景展望[J].中国煤层气,2009,(6)
[19]Facing the Hard Truths about Energy[R].Washington,D.C:National Petroleum Council,2007.
[20]侯玉品,张永利,章梦涛.超短半径水平井开采煤层气的探讨[J].矿山机械,2005,(6)
[21]严绪朝,郝鸿毅.国外煤层气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其技术水平[J].石油科技论坛,2006,(6)
[22]刘贻军.应用新技术促进煤层气的开发[J].地质通报,2007,(26)
一、面试的内容:1、外表着装、业务知识能力水平;2、工作经验以及求职动机;3、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4、个人综合素质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面试的目标:面试目标分为两大块;面试官的目标:1、创造良好的面试环境;2、了解求职者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知识;3、决定求职者的面试结果。求职者的目标:1、向面试官展示自己具备的能力条件;2、希望能得到一次公平公正的面试机会;3、希望能向面试官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4、决定自己是否接受这份工作。
面试场景
三、面试的程序:面试准备:1、树立面试的目标,提前设置面试可能会触及到的问题;2、确定面试的形式;3、确定面试的地点时间;4、了解用人单位和面试岗位的基本信息。正式面试:1、梳理问题;2、面对提问不着急回答,理顺思路有针对性作答;3、注意察言观色和行为反应,随机应变。面试结束:礼貌询问是否还有需要了解的问题,创造友好的面试氛围。
今天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都经历了哪些“磨难”?”的讨论就到这里了。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个主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我将竭诚为您服务。